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员工了解城市规划的任务、城市规划的目标与价值观。理解和掌握城市规划的概念和原则、永续发展的概念、和谐城市的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城市规划的概念和原则、永续发展的概念、和谐城市的概念。
(二)教学难点
无
三、考核知识点与要求
(一)识记
城市规划、永续发展、永续城市、和谐城市的概念。
(二)理解和掌握
1、城市规划的四种属性。
2、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哪些原则?
(三)应用
1、我国为什么要把“永续发展”作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价值观?
2、“和谐城市”与“永续城市”有何区别与联系。
四、基本概念
1、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及各项建设的综合布局、具体安排、实施管理;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的安排意志;城市规划是人居环境各层面上的、以城市层次为主导工作对象的空间规划。
2、永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其包括两个重要的概念:“需要”的概念,尤其是世界上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应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限制”的概念,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的限制。
3、永续城市:永续城市是指城市的发展在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之内,并能充分利用资源,所有人均能获得与大自然及其文化遗产、精神和文化价值观相协调的健康、安全和富于成效的生活机会。
4、和谐城市:城市整体布局合理,交通、文化、医疗、物流配套,市民都遵守公共秩序、遵守公共道德、有奉献精神、有主人感。
五、基本理论和问题
1、城市规划的四种属性。
(1)是一种科学
(2)是一种艺术
(3)是一种社会活动
(4)是一项政府职能
2、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哪些原则?
(1)整合原则
(2)经济原则
(3)安全原则
(4)美学原则
(5)社会原则
3、我国为什么要把“永续发展”作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价值观?
(1)资源的瓶颈效应。
(2)农村日益增长的富余劳动力与城镇有限吸纳能力之间的矛盾。
(3)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以及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与相对滞后的城镇功能和物质基础设施之间的矛盾。
(4)城镇自然和人文资源面临来自城镇发展的压力。
4、“和谐城市”与“永续城市”有何区别与联系。
和谐城市以永续性为底线,但又不满足于人类生存的底线,而是追求更高境界的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不仅基本生存与发展的条件能够得到满足,人类还可以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得到更大的愉悦。